- 當前位置:首頁
- 城市觀點
無障礙環境建設以便利為先



前不久,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這是我國首次就無障礙環境建設制定專門性法律。
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權益的重要內容,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服務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切實幫助他們解決了不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痛點、難點,使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不過,隨著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相關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需改善。因此,通過立法推動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質量,減少現實中存在的各類障礙因素,有助于從多種維度、多種場景實現敬老助殘常態化。
一是注重溫馨,幫助他們實現生活安適。身安方能心安,心安才是平安。由于現實中多種因素影響,一些殘疾人、老年人生活質量不高,迫切希望感受到社會進步的溫暖。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定,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當與適老化改造相結合,遵循安全便利、實用易行、廣泛受益的原則。建筑物及其設計理念是分門別類的,適合健全人的不見得適合殘疾人,適合年輕人的不見得適合老年人。對于在老舊小區、農村地區等薄弱領域的生活困難群眾尤其要加大支持幫助力度。例如,西安市持續開展無障礙進家庭活動,前些年在陜西省率先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全覆蓋,給當地殘疾人提供了很大便利。
二是體現溫情,方便他們安穩邁出家門、邁入社會。2022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8億人,目前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人。其中,不少人因為行動不便,無法充分融入社會,成為了被忽略的“邊緣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定,新建、改建、擴建的居住建筑、居住區、公共建筑、公共場所、交通運輸設施、城鄉道路等,應當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各地要建好電梯、坡道、盲道等設施,更要通過體驗式驗收、常態化管護,確保其真正管用好用。
三是突出溫度,確保群眾的無障礙環境相關訴求得到無障礙解決。時代進步為人們插上了“信息的翅膀”,也容易帶來巨大的信息鴻溝。相關部門在抓好硬件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以責無旁貸、馬上就辦的態度提升軟件。例如,陜西省安康市在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中,注重構建“既有速度又有溫度”的政務服務環境,讓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也能更好享受信息化、智能化成果。截至目前,安康市53家政府網站均已完成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其中,“安康市人民政府網站”獲評首批全國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優秀案例。而且,在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以提供方便、滿足需求的同時,也能夠創造一定的市場空間,為相關企業帶來新的拓展領域。例如,國家鼓勵地圖導航定位產品逐步完善無障礙設施標識和無障礙出行路線導航功能。相關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擴大產品的覆蓋面、提升市場競爭力。(楊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