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 當前位置:首頁
            • 城市管理

            吳志強:智慧城市熱潮下的冷靜思考

            來源:城市規劃學刊 發布時間:2022-06-16 點擊次數:44218

            編者按:近年來,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圍內方興未艾,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城市大腦、智慧物聯、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領域快速發展,城市數字化轉型進入高速發展期。然而,智慧城市熱潮下也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新概念和新應用層出不窮,多數形式大于內容;具體行業行為脫離城市系統性考慮,造成“數字”孤島;智慧場景重復投資、應用冗余、資源浪費;等等?,F階段有必要拋開紛繁蕪雜的概念,褪去精尖科技的光環,回歸城市核心、本質和內核,更深入地思考智慧城市的核心議題。

            文 | 吳志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智慧城市(Smart City) 的概念是我們在2010世博會總規劃師辦公室里碰撞出來的,將IBM 的“智慧星球”(Smart Planet)概念與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題融合成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在2007—2008年做了一系列原型架構,至今“智慧城市”概念與實踐已經發展了15年。在當下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潮下,主要基于下面5個視野展開冷靜思考:①“智慧城市”的原型架構和理論模式的反思;②“智慧城市”的多種推進路線模式比較與評價;③“智慧城市”的建設動力機制的效果;④“智慧城市”評價體系的可信度與指導意義;⑤“智慧城市”建設后的百姓感知與產業經濟受惠程度。

            這5個視野都有大量值得反思的內容,可使智慧城市建設在提出15 年后去除那些被實踐證明是虛的、偽的、浪費的和不切實際需求的內容,增加人民需要的、實踐管用的、效率提升的、動力聚合的和可以持續發展的內容。 

            “智慧城市”推進路線上有3 種路徑模式:第一種模式是由技術供給方構成的,我們把它稱為T 模式(Technology Mode);第二種模式是以城市的痛點、人民的需求、問題的解決為導向的,我們把它稱為D模式(Demand Mode);第三種模式是在城市競爭中,城市或園區為了在這一波城市的智能化發展中不落伍,以展示廳形式推進但并沒有落實到城市的真實運行系統中的形式主義模式,我們把它稱為E模式(Exhibition Mode)。

            實踐證明E模式(Exhibition Mode) 是大量消耗資產的,其大量的技術投入只押到一個城市的展示需求上,缺乏問題導向,浪費了大量的硬件投入。一些地方技術公司和團隊提了一大堆的指標,但其實根本不了解人民生活的需求,不了解城市經濟繁榮的需求,不了解科技創新的需求,不了解治理的現代能力提升要求,在使用了政府和市場大量資金投入后,造成智能系統閑置,加速了城市經濟的效率衰退。技術裝備的基本規律是快速迭代,E模式使得不可回收的網絡型分布的技術垃圾大量誕生,銹跡斑斑的管線隨處可見,造成了新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值得所有城市高度警惕。 

            當加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部分中小城市被拖入E 模式(Exhibition Mode),智慧城市只能在展廳里被看見,許多功能只能在美妙的視頻中感知,“智慧城市”成了城市的漂亮裝飾,城市沒有聰明起來,只是多了外在的裝飾,成了智慧時代典型的面子工程。一個樸素的大腦,帶上了華麗的皇冠,看了這樣的展廳,誰都知道,原本樸素的大腦反而變成了愚蠢的大腦。

            我們主張的是D模式為主導的復合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回歸到城市主體的需求上,主體需求應該包括人民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城市科技和經濟創新中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創新生態問題,政府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需要達到的精細化、精準化和高效運行目標的問題,以及城市在區域中的智能協同發展問題,對于大城市來說還有更大層面的國際經濟、文化、科技、合作、交流的智能化問題。 

            只有在D模式問題清晰后,才可以明確T 模式的技術選擇以及E模式的展示方案,而展示廳的功能更應該轉換為公眾普及與培訓中心。作為公共項目,更應該對城市智慧化過程中的項目投入作出明確的前后端分配,前端應該有更多的公共投入,包括項目謀劃、策劃、規劃設計與頂層架構,后端應該更多放給市場投入,以保證智慧化的項目有不斷補充和投入產出的市場經濟動力。 

            智慧城市的項目有效性評價應該回歸到D模式的初心,不僅是技術的指標,更加應該導入人民的感受、考慮生活的品質提升、創新活力的增加、青年人才的集聚、政府現代治理能力的精細化,從而使治理品質得到明顯提升。

            中國工程院早在2011 年就立項完成了智能城市評價體系的建構,潘云鶴院士特別強調在評價智慧城市時要聚焦5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工作:社會治理智能化、經濟創新智能化、生活環境智能化、基礎設施智能化以及專業人才集聚度。該項目結題后,中國工程院與德國工程院和瑞典皇家工程院一起提出了城市智商(CityIQ) 的概念。全球各城市的CityIQ 評價延續至今,其評價結果顯示,中國城市的智慧化建設排行榜一直在變化:有些城市初期階段在世界上的排位比較高,但由于缺乏后續的市場跟進而逐漸落后;而另外一部分城市因為市場的導入,排名不斷遞進。在最新的2022 年城市CityIQ 排行中,深圳市已經提升到全球城市的最前位。

            本文引用格式: 吳志強,王堅,李德仁,丁烈云,黨安榮,甄峰,楊滔,劉合林,楊俊宴,龍瀛,牛強,趙渺希,潘海嘯,王德,汪光燾.智慧城市熱潮下的“冷”思考學術筆談[J].城市規劃學刊,2022(02):1-11.

            (WU Zhiqiang, WANG Jian, LI Deren, DING Lieyun,DANG Anrong, ZHEN Feng, YANG Tao,LIU Helin, YANG Junyan, LONG Ying, NIU Qiang,ZHAO Miaoxi,PAN Haixiao, WANG De, WANG Guangtao. Symposium of Calm Thinking amid the Smart City Fervor[J].Urban Planning Forum, 2022(02):1-11.)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15343號-3 |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9690號

            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2. 亚洲美女少妇直接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