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出版物
高國力、劉??戎墩撝袊滦统擎偦臻g布局的優化方略》出版發行



系統研究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 全面闡述優化實施方略
——《論中國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優化方略》近期出版發行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我國召開了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確定了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p>
“十四五”時期,面對日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新型城鎮化恰恰是需要扎實做好并且大有可為的“我們自己的事情”,在促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笆奈濉睍r期,中國新型城鎮化將處于快速發展中后期,人口和經濟資源進一步集聚,城鎮格局和城鄉格局加快重塑,如何妥善應對這些變化,空間布局上作何調整,至關重要。
高國力、劉??戎墩撌奈鍟r期中國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優化方略》,在深入分析世界典型國家城鎮化中后期空間布局的規律性特征、“十二五”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空間形態特征和變化趨勢基礎上,提出按照“有序集聚、有機疏解、形態多樣、尺度多元、增量管控、存量更新、科技引領、開放包容”原則,實施“穩規模、調結構、強功能、多形態、高效益”的總體思路,推進城鎮化空間布局優化調整,加大產業轉移承接、轉型升級,引導人口多元集疏、有序流動,構建與城鎮化布局形態相匹配的交通系統,保障城鎮化生態空間供給。與此同時,本書建議應深入推進土地制度、人口流動、投融資體制、都市圈統計考核、行政區劃規整、城鎮化空間治理等重大改革,最終實現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
本書得到了著名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作序推薦。陸大道院士在序言中指出,本書是近年來研究我國新型城鎮化及其空間布局領域方面較為系統的一本著作,對全國城鎮化的空間布局做出了較為準確的分析與預測;本書政策目標明確,資料與數據基礎扎實,主要結論分析有據,值得有關規劃部門工作人員及城市科學、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等領域的學者們參考與借鑒。李曉江院長認為,本書是城鎮化空間布局研究的一部最新成果,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具有較強前瞻性,對理解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城鎮化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參考意義。
本書目錄:
總論 論“十四五”時期中國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優化方略
一 “十三五”以來新型城鎮化及空間布局的進展特征
二 今后一段時期新型城鎮化及空間布局的趨勢分析
三 總體思路
四 重點任務
五 政策建議
第一章 世界典型國家城鎮化中后期空間布局的特征及啟示
一 典型國家城鎮化進入中后期的規律性特征
二 典型國家城鎮化中后期的空間特征分析
三 典型國家城鎮化中后期的城市體系特征分析
四 對中國“十四五”城鎮化發展的啟示
第二章 城鎮化空間形態的演變特征和趨勢研究
一 “十二五”以來新型城鎮化空間形態現狀特征分析
二 城鎮化空間形態變化趨勢分析
三 “十四五”推進城鎮化空間結構優化的重點任務
四 政策建議
第三章 產業發展對城鎮化空間調整優化的影響研究
一 “十四五”產業發展新特點新趨勢
二 產業發展對城鎮化空間影響的主要表現
三 優化重塑城鎮化產業發展空間的重點任務
四 政策建議
第四章 人口分布對城鎮化空間調整優化的影響研究
一 全國人口發展與分布演化趨勢
二 人口再分布對城鎮化格局的影響
三 重點區域的人口發展特征與趨勢
四 思路與策略
第五章 交通運輸對城鎮化空間調整優化的影響研究
一 交通發展與城鎮化的一般性機理:理論視角和經驗規律
一 “十三五”城鎮化視角下中國交通發展的特征分析
三 “十四五”交通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布局的影響趨勢
四 “十四五”交通推動城鎮化布局優化的重點任務
五 政策建議
第六章 生態安全對城鎮化空間調整優化的影響研究
一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展分析
二 從生態安全角度看城鎮化面臨的問題
三 生態安全對城鎮化空間調整優化的影響趨勢分析
四 基于資源環境承載分析的“十四五”城鎮化空間格局研判
五 基于生態安全的城鎮化空間調整優化重點任務
六 政策建議
調研案例一 主要人口流入地區人口流動及落戶新態勢對“十四五”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影響
——基于江浙4市的調研
一 江浙4市人口流動及非戶籍人口落戶新態勢
二 人口流動態勢對“十四五”中國城鎮化布局的影響
三 對“十四五”中國城鎮化布局優化的建議
調研案例二 兩端發力:后發山地省份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的建議
——基于云貴4市(州)的調研
一 云貴兩省城鎮化空間布局的新進展
二 城鎮化空間布局存在的難點與問題
三 后發山地省份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言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持續高速經濟增長、綜合國力上了幾個臺階、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實現了大規模的工業化與城鎮化。城鎮化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廣大居民的工作與生活條件。我國城鎮化率從20%提高到40%只用了21年,這個過程比發達國家平均快了一倍多?!熬盼濉焙汀笆濉睍r期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的速率普遍在1.4,甚至達到1.7,速度更快。但同時,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擴張與無序蔓延,使大量的優質耕地被占。經濟發展與就業崗位增加逐漸地無法支撐如此快的城鎮化。到“十二五”時期,全國有2.6億農民工沒有被城鎮化,農村產業、人口、勞動力空心化也相當嚴重,近億名兒童留守在農村。
針對這種相當突出的情況與問題,黨中央在2013年12月及時召開了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分別作了重要報告。會議提出:農業轉移人口要市民化、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進程上要穩中求進。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出臺。從此,我國城鎮化的戰略方針實現了重大調整,城鎮化發展正處在轉型之中?,F階段,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進入從快速發展中后期向城鎮化后期轉換的關鍵時期。
最近我看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高國力、劉??韧镜男轮墩撝袊滦统擎偦臻g布局的優化方略》一書的書稿,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全面闡述近年來我國在實施新型城鎮化方針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的專著。該書是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司局及宏觀經濟研究院支持的課題研究成果基礎上形成的,是近年來研究我國新型城鎮化及其空間布局領域方面較為系統的一本著作。
本書兩位主要作者高國力所長及劉??┦吭诔擎偦c地區發展研究領域都有長時期的知識與經驗積累,他們同時組織了與發改委宏觀院內外多位學者合作。他們收集了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城鎮發展與總體態勢、過程演變以及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情況和大量數據,還分別在社會經濟發達程度有差異的幾個省進行了深入具體的調查研究。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他們都傾注了艱辛的努力,在數據上作了扎實認真的匯總與測算,對國際上部分國家(地區)城鎮化的過程與特點作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在地方案例上作了廣泛的科學分析與總結。這都給課題取得預期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全書從空間形態、產業發展、人口發展、交通運輸、生態安全等主要領域,分析研究了與城鎮化空間布局的關系及調整優化思路。
書中按照“階段一格局”框架,即以城鎮化階段來分析城鎮化格局。在研判中國城鎮化進程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國際上城鎮化的一般規律及部分國家城鎮化經驗,提出我國“十四五”時期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中后期的“中段”,是從快態向慢態變軌的關鍵期。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國外的研究,探討了該城鎮化階段下,空間布局可能出現的諸如極化、郊區化以及與產業形態變化相適應的空間形態變化,提出了“五期疊加”的判斷,即速度持續放緩期、問題集中爆發期、流動多向疊加期、格局加速分化期、動力機制轉換期,深化了對我國城鎮化階段的理論認識。
本書對全國城鎮化的空間布局也做了較準確的分析與預測,認為全國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征,在經濟高速階段一般演變較快,但是從“十三五”中后期開始,大格局就比較穩定了。因此,他們認為對城鎮化空間布局調整較大的方案,一般來講很難實施。本書提出了加快培育西部陸海新通道,支持成渝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優化形成“新兩橫三縱”的格局,可供有關部門參考。
作為一項政策研究,本書的主要目標是為政府高層決策提供支持。書中的一些觀點建議部分已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有所體現,有的已經轉化為有關政策或促進了相關政策的出臺。比如,課題研究提出把“胡煥庸線”作為重要控制線,“胡煥庸線”以西地區按照邊境地區和非邊境地區分類施策,具有創新性。這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有所體現,即增加了400毫米降水線(接近于“胡煥庸線”)的表述,同時也突出了邊境地區發展。在研究過程中和完成后,課題組還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信息》《國家高端智庫報告》《國家高端智庫專報》等內部信息上發表文章二十余篇,及時報送到了中央及有關部門,多項成果得到了高層領導的肯定性批示。課題組成員還在一些學術期刊、主要報紙上發表文章三十余篇,在有關學術團體的學術年會發表主題演講,還獲得了2020年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和2020年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總之,高國力、劉??韧镜摹墩撝袊滦统擎偦臻g布局的優化方略》一書,政策目標明確,資料與數據基礎扎實,主要結論分析有據,對我國新型城鎮化方針的實施已經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值得有關規劃部門工作人員及城市科學、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等領域的學者們參考與借鑒。
————著名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
序言二:
城鎮化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等一系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鎮化問題,召開列規劃和政策文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鎮發展理念是一個重要的進步。2013年,本人參加的中國工程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提出了把“人的城鎮化”作為國家城鎮化戰略的核心價值取向。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是擴大內需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城鎮化速度開始放緩,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城市之間的關系正在深刻調整,人口流動、集聚形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城鎮化進程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研究下一步城鎮化及空間布局趨勢有著強烈的理論和現實需求。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人口流動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已經由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群,轉向了大學生就學就業占很高比例的流動人群,城鎮化人口流動出現了中心城市與縣級單元“兩端集聚”的態勢。一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有比較發達的高等教育體系、科研體系,知識和技術產業密集,又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和良好的公共服務,因此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人力資本,形成一個累積循環。在這個大背景下,一些處于中西部內陸地區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鄭州、合肥等快速發展??梢灶A見,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有機會集聚更多人口和經濟,成為支撐新一輪發展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本人在中國工程院“中國縣(市)域城鎮化研究”中觀察到,中西部地區跨區域流動的農民工出現了回流,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城鄉通勤”“工農兼業”的生活方式,或選擇流向省內中心城市??h級單元成為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間。此外,不同地區、不同層級的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更加頻繁,出現了人口再城鎮化的多元、多向流動形態。
當前,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和退潮并影響世界城市網絡和全球產業鏈。主要經濟體在“效率”與“安全”之間尋求新的平衡,全球供應鏈呈現區域化、近岸化和在岸化趨向,北美、歐洲、東亞三大生產網絡內部循環強化。東亞地區新興的全球城市加速崛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新科技革命重塑全球城市格局。以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加速演進,數字技術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產業迭代步伐加速,城市的產業組織、空間組織和居民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基于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趨勢明顯,給不同區域、不同層級城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與新經濟相關的生產要素快速向優勢地區和優勢城市集聚,加劇了發展的不平衡。新技術革命與新經濟發展對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將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笆奈濉睍r期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戰略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將對城鎮化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增強都市圈的“雙循環”的樞紐和戰略支點作用,增強中心城市的創新策源功能,在內陸地區培育更多有競爭力的都市圈;也需重視縣(市)域城鎮化和縣城、市區對廣大農業地區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促進廣大農業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由此產生并有效擴大消費內需。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十分重視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分重視聯通需求和供給循環,激發內需潛能,促進國民經濟各個環節更加暢通。更高質量的城鎮化應該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和人居環境、住房、交通及各類生活服務需求。為城鄉不同年齡、不同收入的居民提供可選擇、可承受的服務與設施供給,這將有助于培育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中心和樞紐。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要做好深化改革、優化布局和轉變城市發展模式。
一是要深化改革,以新發展格局倒逼城鎮化領域一系列改革。需要進一步釋放和提升國內消費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釋放農民與市民的消費潛力。同時還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提高農民農村土地權益收益,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改革城鎮管理體制。
二是要優化布局,發揮都市圈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核心與樞紐作用,要加快構建現代化都市圈。依托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建立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為載體的經濟循環系統,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聚和擴散,形成穩定的區域化、本地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提高空間配置與經濟運行效率。要增強中心城市的創新策源功能,要加強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建設,推動創新體系戰略性重構;要在中西部地區培育若干個重要城市群與都市圈,拓展內陸地區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要加強縣城與縣級市區發展支持,通過“補短板”提高縣城對廣大鄉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服務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三是要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從注重經濟增長轉向關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高投入高消耗轉向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要更加重視逐漸富裕起來的城鄉居民的生活新需求變化,提高公共服務、生活服務供給水平;要從大拆大建,擴張式發展轉向存量利用,內涵發展的模式;要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全面轉變城鄉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使居民消費、綠色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領域和重要投資領域。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本書依托的研究課題在2019年就已完成,但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如優化形成“新兩橫三縱”發展格局,將成渝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分類發展都市圈,實施縣城提升計劃,“兩端集聚”等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對理解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城鎮化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參考意義??梢哉f,本書是城鎮化空間布局研究的一部最新成果,值得推薦。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
附:作者簡介——高國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二級研究員、經濟學博士、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公共政策修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連氏高級訪問學者。
曾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中組部和團中央第四批“博士服務團”掛職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基金課題、國家部委重大課題多項,其中《地區經濟的合理布局與協調發展》、《我國主體功能區劃分及其分類政策研究》、《“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調整優化研究》等課題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優秀科研成果二、三等獎。出版了多部學術著作,國內外學術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附:作者簡介——劉???/strong>
劉???,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現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戰略二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轉型和城鎮化中的空間再生產,主持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相關地方課題十余項,獲省部級一、二等獎項七項,著有《農民工居住行為與空間效應》、《中國城鎮化中的土地制度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