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 當前位置:首頁
            • 區域經濟

            王瑋 等:體育產業規模和地位有待提升,上海該如何發力?

            來源:澎湃新聞 發布時間:2021-11-10 點擊次數:91240

            作者 |王瑋  丁博漢  張亞軍  呂嵐琪  潘斌

            體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彰顯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和人文魅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能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提高市民整體健康生活水平,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城市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渡虾J畜w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體育實現全領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體育發展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市民參與體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

            深入分析上海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快推進上海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 上海體育產業發展的典型特點

            (一)產業規模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快速擴張

            上海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質效進一步提高。2015—2019年,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從910.1億元快速增長至1780.88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達18.3%。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健身休閑、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等為代表的體育服務業成為引領上海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市場主體數量實現近兩倍的快速增長

            體育產業各類市場主體充分發育成長,逐漸成為上海體育產業動力、活力和競爭力的源泉。截至2019年末,上海市體育產業主營機構單位數量達到22385家,較2015年末的7938家增長近2倍。領軍型的新模式、新業態企業明顯增多,涌現出阿里體育、力盛賽車、網映文化、洛合體育、英士博、巔峰減重、躍動跳繩、每步科技等一批創新創業企業。同時,久事、東浩、上港等一批大型國有企業紛紛圍繞體育產業加碼加力,成為培育體育產業鏈、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產業核心競爭力快速提升

            體育產業發展的引領性進一步顯現,賽事、場館等產業鏈核心環節增長迅速。在重大賽事方面,2016—2019年,上海共舉辦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656次,較“十二五”時期增長20.6%。場館設施方面,市民體育公園一期足球公園、國際馬術中心、上海自行車館等一批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在探索“政府建、企業管”經營模式上,上海加大改革力度,場館運營管理創新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二、上海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體育產業規模實力不足

            2019年,上海體育產業增加值增長至558.96億元,占上海GDP的比重達1.5%。當前體育產業占全球GDP的比重約為1.8%,美國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約2.85%,歐洲的占比在1.8%~3.7%。依據當前體育產業高速增長的態勢和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體育產業發展經驗來看,上海體育產業在規模和地位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申辦籌辦能力不足

            自1997年“八運會”以來,上海已超過20年沒有舉辦過國內、國際超大型綜合性賽事。相比之下,近年來南京、杭州等城市在申辦、籌辦大型體育賽事方面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例如,2014年南京成功舉辦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杭州獲得了2022年第19屆亞洲運動會的主辦權。

            (三)體育場館設施的運營管理能力不足

            當前,上海體育場館設施運營模式還未能放開搞活,特別是對“以體育產業養體育場館”的模式還需解放思想。尤其在產業邊界愈加模糊的當下,體育場館仍只作為賽事載體存在,功能結構相對單一,對文化演藝等是否可以做、如何做,缺標準、缺監管,這既制約了場館發揮最大效用,也難以適應未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趨勢。

            (四)體育人才吸引力度不足

            目前,上海尚未形成完備的體育人才體系,缺少優秀的后備運動員隊伍以及專業水平較高的領軍型教練員。高端體育人才引入方面,上海缺乏與資金吸引制度相配套的戶籍制度,容易出現高端體育人才能夠引進來但留不住的被動局面。相比之下,北京2017年出臺的《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在體育人才引進上有較多政策支持,提出加大體育人才引進力度,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人員可申請辦理人才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賽事策劃人和組織人、著名運動員和教練員、國際級和國家A級裁判員、知名體育解說員和體育節目主持人;具有良好發展趨勢和培養前途的優秀體育后備人才。這些做法值得上海學習借鑒。

            (五)體育市場主體的培育扶持能力不足

            多年來,在扶持體育產業發展方面,上海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做了很多努力,如孵化或引進體育賽事、建設體育場地、投資職業體育俱樂部等,但在公共政策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空缺。上海在改革現行監管體系和優化市場環境方面相關政策仍不完善;陸續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相互銜接不夠。 

            三、加快推動上海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三個依托”:深化“體育+”與“+體育”發展,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依托重大戰略抓產業地位。一是搭建長三角合作平臺,在聯合辦賽、場館建設、共育后備人才等方面相互合作,協同作戰。二是對接臨港新片區發展,借力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稅收政策優勢,吸引優質體育企業落戶。三是承接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通過延伸產業鏈激發體育場館潛在的商業價值,探索布局會展、文化、娛樂等產業。

            依托重大項目抓產業落地。一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打造體育產業園區和基地。二是推進大型功能性體育項目建設,持續優化提升體育訓練基地、體育公園等載體設施。三是加快產業集聚區及上海城市運動中心建設,進一步開發多元業態,導入多方關聯資源。

            依托重大改革抓產業生態。一是持續改善市場準入條件,加大體育總部企業、上市公司招引力度,繼續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落戶一批重大體育項目。二是深化職業體育、人才培養引進等重點領域改革攻堅。三是完善體育產業資金支持方式,通過項目資助、“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重點扶持體育產業關鍵領域、重點區域,突破薄弱環節。

            (二)“三個著力”:牢牢抓住賽事、場館和市場,增強上海體育產業引領性

            著力發揮體育賽事在經濟發展新格局中的橋梁作用,提升賽事的核心競爭力。一是招賽引會,持續辦好F1中國大獎賽、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環球馬術冠軍賽等具備全球影響力的頂級賽事,主動承接全球更廣泛參與的頂級綜合性賽事。二是培育自主品牌賽事,以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上海杯”諾卡拉帆船賽等本土原創品牌賽事為抓手,擴大上海體育國內影響力。

            著力探索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新路子。一是積極探索體育場館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改革模式,將有資金條件、運營能力的企業引入場館運營與管理中。二是放寬體育場館應用場景限制,聚焦體育用品、體育賽事、體育科技、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展覽,探索“體育+文化”“體育+展覽”等的多場景運營模式。

            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體育產業的資源配置能力。一是搭建體育市場資源綜合平臺,依托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或大學科技園等載體設施,加大與國際頂級俱樂部、體育強企的對接、學習、引進力度。二是培育體育多元主體,支持“獨角獸”型企業、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各種類型的體育企業發展壯大。三是延伸賽事商業資源領域。加強賽事訓練、賽事運營、場地租借、賽事轉播等資源的系統集成,參與賽事產業鏈的全過程。

            (三)“三個突破”:聚焦數字化、融合化、資本化,拓展產業業務范圍

            聚焦數字化突破,做實產業的發展潛力。一是提高體育產品銷售數字化水平,注重線上和線下同時發力。二是提高場館和賽事運營的數字化水平,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媒體傳播、賽事推廣和運動員經紀中的作用。三是提升體育產品設計和研發的精準性,設計和研發符合消費者有效需求的體育產品和服務。

            堅持融合化突破,做大產業的發展勢力。以體育產業為主,聯合各市場主體、多種資源、多個行業共同發展。一是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商貿等產業深度融合,相互引流,相互帶動,提高體育產業的溢出效應。二是圍繞“體育+科技”,探索發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AI、大數據、運動醫學等前沿技術和體育的結合,培育體育智能制造和新業態。

            探索資本化突破,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一是提高體育產業投資能力,開展股權投資,提高新業務的快速布局能力。二是推動設立專項體育產業投資基金,重點布局體育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三是創新體育產業金融工具,以場館板塊先試先行,探索設立以體育場館作為底層資產的REITs,擴充融資渠道,盤活存量資產,壓低企業杠桿率。四是推進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將經受住市場檢驗、市場反響良好的體育場館,進行資產證券化試點,讓其進入資本市場。

            (作者王瑋、丁博漢、張亞軍、呂嵐琪、潘斌均系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人員,本文首發于《科學發展》2021年8月刊)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15343號-3 |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9690號

            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2. 亚洲美女少妇直接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