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 當前位置:首頁
            • 權威報告

            城市如何實現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城市中國網 發布時間:2021-05-20 點擊次數:106145

            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錦囊系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即為“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更明確地說,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發展理念。當前,在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人口、資本等要素持續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之下,仍舊缺乏“有沒有”的中小城市開始不復淡定,它們或急功近利地盲從,或不自信地妥協。那么,這些城市在高質量發展中到底需要怎么做?本系列將探索中小城市如何以更加負責的態度審視其面臨的挑戰與瓶頸,以更加多元且理智的視角破解其高質量發展之道。

            城市如何實現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錦囊系列 【之四】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綜合交通院空間所王佳琪 雷海麗 安詣彬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為15年內文化領域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各領域的實踐等提供了基本遵循。在邁向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中,城市的文化資源應如何釋放其價值潛力,實現更快的發展呢?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的崛起除了表現在經濟上的迅速崛起,也表現在地方文化的再生和地方精神的重新獲取。當前,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據《2019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文化消費市場活躍,規模不斷擴大,居民在增長見識、修身養性層面的精神訴求日益突顯。隨著人們教育、知識和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前門可羅雀的博物館、科技館、藝術畫廊等文化場所開始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特別是在周末、節假日時段總是人潮鼎沸。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逐年遞增,由2005年的2.27%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4.50%,成為部分地區的支柱產業。這表明,無論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均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形勢下,城市如何讓文化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通過文化來促進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文化角度出發,通過對國家文化政策梳理和相關案例分析,提出城市在文化建設方面可以參考的幾條路徑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形成一條文化主線

            當今消費者對辨識度高、有自身特色的地區和城市越來越感興趣。對于一個城市來說,自身所蘊含的文化資源眾多,因此,若想要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首要任務便是系統梳理和辨別城市文化資源,從中提煉出具有唯一性的特色資源,形成一條文化精神主線,才能讓游客形成記憶點,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一個根深蒂固的核心價值觀。

            以西安市為例,西安市是十三朝古都,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包括秦漢文化、唐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但是最終抓住“唐文化”這個最具優勢、最豐富的文化資源,開始進行活化利用。從文化角度出發,西安主要通過點狀景區開發、街道風貌改造、舉辦大型文化活動三種方法形成全市的“唐文化”氛圍。第一步是大家熟悉的“曲江模式”,重點推動一系列大型文旅與房地產項目落地,包括從最開始的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開發,到曲江新區房地產建設不更改唐代道路格局,再到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的建設,著力塑造該片區唐朝建筑風格與文化氛圍,將唐文化融入人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和休閑中。緊接著,通過城市更新進一步營造城市內部的唐文化氛圍,如大明宮遺址開發、小雁塔歷史片區綜合改造等,打造唐文化風貌展示區,重點保留唐代文化遺址、文物古跡和街巷的景觀風貌。除此之外,通過舉辦多樣“唐文化”活動,例如2019年推出“西安年 最中國”中的《再回大唐》主題演出、盛世大唐及民俗薈萃主題巡游等活動來形成整個城市的唐文化的影響力與內生動力。近年來,西安的文化發展始終聚焦“唐文化”這一特色,從而逐步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唐文化”之都。

            同樣道理,對于寧波象山來說,城市本身海洋文化豐富,有海防文化、海商文化、海上絲路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影視文化等,但是經過梳理后,篩選出全國唯一漁港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唯一一個以海洋漁文化為保護內容的國家級生態保護區這兩個全國唯一的突出優勢,再加上漁業資源極具競爭力,從而鎖定“漁”文化發展定位。因此,象山在文化、經貿、旅游三大領域,活化利用象山“漁”文化,通過文化項目建設、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利用和舉辦大型文化類活動三個方向共同發力,打造出了浙江省唯一的漁文化特色小城。

            表1  城市文化塑造主要方法

            城市

            項目拉動

            風貌保護和提升

            大型活動和賽事

            西安

            “曲江模式”: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曲江新區、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

            大明宮遺址開發、小雁塔歷史片區綜合改造

            “西安年 最中國”

            象山

            象山與文化專題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保護開發歷史文化名鎮石浦漁鎮

            “開漁節”、“海釣節”、“三月三 踏沙灘”、海鮮美食節

            (二)對外輸出城市品牌

            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越是明顯,也越是能吸引外來資源的青睞。良好的城市品位和環境促進了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入,從而增強城市的吸引力與輻射力,也進一步提升城市競爭力?;诖?,在形成文化主線后,著力向外輸出城市品牌,才能持續有效的釋放文化價值潛力。

            眾所周知,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它不僅對外具有輻射力和感召力,對內也具有凝聚力和滲透力,像是巴黎的“浪漫之都”、維也納的“音樂之鄉”、羅馬的“古典文化集萃”、杭州的“人間天堂”等通過城市品牌與城市形象,在吸引外來游客、高層次人才、學生、工作者等之外,通過營造一個適宜產業發展的環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依然以西安為例,其文化始終還是隅于一城,沒能“走出去”。雖然近幾年西安在文化建設領域成績亮眼,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也很成功,城市名聲在短期內得到大幅提升,帶來大量短期游客,但在文化收益方面與第一梯隊城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痘貧w制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發展藍皮書(2020)》顯示,西安市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連續三年增長率在20%以上,201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達到6.4%,并且在“文化建設”指數中排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杭州之后的第五位;但從文化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來看,2019年西安市為683.1億元,僅為深圳市的33%,北京的21%??梢?,未來西安想要在文化方面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以天府文化品牌為例,雖然成都市政府在2017年才提出“天府文化”城市品牌,但是到2020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已經躍升至1805億元,漲幅超過600億元?!疤旄幕背晒⒊啥嫉赜蛭幕M行精華提煉和濃縮,聚焦提高知名度、增強辨識度、提升美譽度這三個方面來提升文化品牌并向外傳播。運用文化IP優勢,影像傳達、科技融合等手段打造創意內容進行全媒體傳播的策略,有效的覆蓋本地、國內和國際三類受眾群體,提出 “自在、凝聚和溫暖”、“時尚、想象和機會”、“豐富、古典和友善”的關鍵詞,并以“美”為核心,將成都從以前的“休閑之都”升級為“美學之城”,形成國內國際循環傳播的模式。尤其是成都借助“一帶一路”優勢,舉辦“2018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一帶一路”公益新聞接力、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將天府文化逐步推向世界。如今,經過三年的經營,“天府文化”顯然已經成為成都一張強有力的城市名片,有效提升了成都在全球范圍內的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對內也形成了城市精神,從而增強了在成都生活工作的居民的凝聚力。

            (三)科技賦能文化發展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推動15種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重點涵蓋線上服務模式、產業數字化、個體經濟、共享經濟等領域,進一步為新興文化產業培育提供土壤。同樣的,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對城市政府來說,這意味著未來誰先在數字化和智能領域率先發力,誰就可以占據未來文化發展的先發優勢。

            表2 文化資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重點工程和重點任務

            政策文件

            主要工程和重點任務

            國家十四五規劃

            •   第六篇 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

            •   第十篇 發展社會追先進文化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   全媒體傳播和數字文化工程

            •   融媒體中心(平臺)建設

            •   文化大數據體系

            文化旅游部

            •   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規范發展的通知

            未來城市可以圍繞5G、文旅融合、電商、社交、垂直領域、VR、IP、AI、整合營銷等數字文化投融資市場新熱點做文章,通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揮出文化產業的強大帶動力,進一步釋放文化資源潛力,實現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綜合交通院空間所】

            基于國家高端智庫平臺,長期服務于國家新型城鎮化政策研究與地方實踐探索。以推進產業、城鎮化及交通協調統籌為己任,深刻解讀國家政策導向,探索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并具可操作性解決方案的規劃模式,在四大領域形成特色:

            •  政策研究與空間判析有機融合下的頂層規劃領域,包括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高質量發展規劃、城鎮化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

            •   基于“市場競爭力”與“產業生態圈”邏輯下的產業規劃及發展研究,核心包括主導產業分析、產業體系構建及產業路徑培育;

            •   提供“策劃-規劃設計-建設整合-產業導入-政策對接”一攬子服務的產業園區、城市新區及特色小鎮/小城鎮的綜合解決方案;

            •   “產業-空間-交通協同”理念下的大型交通樞紐地區規劃,包括空港/高鐵站地區發展戰略規劃及詳細設計、公共交通走廊(包括多層次軌道)整體規劃設計。此外,在航空經濟領域,以及軌道和城鎮化互動發展領域已形成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術體系,具有開創性和示范性。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15343號-3 |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9690號

            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2. 亚洲美女少妇直接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