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 當前位置:首頁
            • 中心刊物

            城鄉改革發展動態第20期: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來源:城市中國網 發布時間:2021-01-11 點擊次數:93427

            聲明:《城鄉改革發展動態》所刊載文章版權歸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城鄉改革發展動態》”,違者必究。

            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在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等方面尋找新的突破口,協同增強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長江因水而興、因航運而盛,長江是世界上運量最大的內河,沿江地區85%的鐵礦石、83%的電煤和85%的外貿貨物主要通過長江航運來運輸,2019年干線貨物通過量達29.3億噸。沿長江通道集合了水路、鐵路、公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在內的綜合交通網絡,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長江經濟帶以占全國30%左右的設施總量,貢獻全國50%和43%的客、貨運量,服務全國42.8%的人口和44.1%的GDP。從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入手,謀劃長遠發展格局,破解當前突出問題,對于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挑戰

            (一)沿江交通體系對全球開放合作網絡的新變化應對響應不足。一是未來東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區有望集聚全球超過50%的人口和消費市場,強化沿江區域南向、西向聯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相應通道有待打通。二是隨著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角色重構,大宗貨物運輸需求將下降,高附加值產品和增值服務將大幅增長,東部沿海航運樞紐功能面臨調整。三是全球創新網絡作用日益突出,以上海、南京、杭州、武漢、成都等為代表的創新中心間及其與全球創新集群間需要加強以航空、高鐵為代表的快捷聯系。這些變化趨勢要求沿江地區從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視角提前謀劃響應。

            (二)國內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提出新要求。面向未來,長三角等優勢地區要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要求交通設施網絡進一步強化聯系戰略空間、支撐發展的能力。目前長江經濟帶交通設施依然存在明顯短板,上游10余個市州不通鐵路,連接深度貧困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公路通道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即使長三角等重點城市化地區,人均和地均交通設施水平也顯著落后于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迫切需要在整體擴容的同時,按照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思路進一步優化布局和結構。

            (三)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整體效率仍然不高。一是大宗物資頻繁跨區調運,有限運能浪費。受砂石遠距離調配、北煤繞海進江運輸、原材料向內陸生產基地輸入和加工再輸出等影響,長江干線煤、礦、沙運量持續攀升,2018年以砂石為主體的礦建材料運量達6.4億噸,運量超過全國11條主要河流的自然輸沙量之和。二是運輸方式缺乏綜合統籌。三峽樞紐腸梗阻痛點影響全局。2018年三峽樞紐船舶平均待閘時間超過100小時,水運單一方式承載壓力過大,綜合交通設施布局缺乏系統應對。三是樞紐組織有待完善。物流成本高,在運輸上主要是轉換環節成本高,“最后一公里”等問題突出,比如上海港鐵路集疏運份額不足0.1%,洋山、外高橋等港區至今沒有接入鐵路。

            (四)交通發展與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一是基礎設施大量穿越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長江干、支流航道與珍稀水生動物活動區域重疊,與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空間沖突。二是資源粗放利用造成大量浪費。碼頭過量建設侵占有限岸線資源,下游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個碼頭。過江通道缺乏綜合利用,長江從上海至宜賓江段86座大橋只有7座是公鐵合用橋。三是交通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機動車排放成為區域大氣污染重要來源,沿江地區深受船舶尾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危害。

            二、思路研判

            (一)從謀劃長遠發展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要做三個結合。一是把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發展與對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面向亞太、印太、歐亞三個扇面,聯系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構建內外通達、高效連接的交通網絡。二是把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區域發展戰略部署結合起來,把下階段基建投資重心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傾斜,增強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支撐國內跨區域流動。三是把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各類方式結合起來,尊重人口、經濟活動客觀規律,發揮不同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引導城鎮、產業合理布局,實現對經濟社會整體服務效益的最大化。

            (二)從解決近期問題著手,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要抓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矛盾。在構建更加順暢的長江通道、打通三峽腸梗阻、填補困難落后地區短板、協調交通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等方面要有針對性突破。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完善“兩橫三縱”的交通網絡格局。一是對外推動西向和南向陸路通道、內陸跨國境水運通道、東部??臻T戶建設。二是橫向圍繞長江黃金水道,以南北岸的滬漢蓉通道、滬昆通道為支撐,促進東中西、上中下游要素流動。三是縱向依托東部沿海和京滬(京臺)通道、中部京廣和京九通道、西部絲綢之路通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強南北方跨地區聯系。

            (二)圍繞長江主軸打通關鍵瓶頸。一是系統破除三峽樞紐腸梗阻。著力理順需求和供給關系,通過調整區域資源開發政策、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推動上游產業結構轉型等措施,促進運輸結構調整和需求減量。充分利用沿江鐵路、公路、管道和內陸縱向運輸通道疏解過壩交通流量。強化水運通道通過能力。二是協調解決跨區域互聯互通。整治上、中游水運航道,打通沿江高鐵通道,加強省際高速公路銜接,推進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和分流路線建設。三是加快推動多式聯運發展。推動江海聯運和鐵水聯運建設,重點降低轉換環節物流成本,完善內陸城市無水港布局。

            (三)面向不同地區提供差異化交通供給。一是推動重點城市化地區交通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穩步推動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雙城等區域城際鐵路建設。打破行政邊界和部門壁壘,吸引社會資本,大力發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二是保障欠發達地區基本通達服務。拓展延伸川滇地區鐵路、公路網絡,推動川藏鐵路、滇藏鐵路等戰略工程建設,提高國防保障和災害應對能力。三是支持特色地區發展。支撐沿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建立國家風景道體系,挖掘交通遺跡遺存文化價值,促進交通與旅游深度融合。

            (四)多措并舉,促進交通綠色、可持續發展。一是降低交通設施建設對生態敏感地區沖擊,分級分類設立基礎設施準入門檻,做好通道預留,調整不合理的保護區范圍。二是提高港口岸線利用效率。圍繞重點內河港口和長三角港口群建設,統籌碼頭岸線與產、城腹地布局,引導開發活動和物資運輸向樞紐集并。三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刂平煌ㄓ玫卦隽?,推動通道合并建設,加大綜合開發支持,發展高鐵經濟和臨空、臨港經濟。四是推動運輸方式結構綠色轉型。鼓勵低碳運輸方式和清潔能源使用,建立長三角電動化替代示范區。降低大城市小汽車使用強度,推動上海、重慶、武漢、南京等設立低排區和擁堵管控區。

            城市和小城鎮中心  歐心泉  張國華  王有為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15343號-3 |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9690號

            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2. 亚洲美女少妇直接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