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 當前位置:首頁
            • 出版物

            中外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

            來源:城市中國網 發布時間:2019-06-19 點擊次數:126484

            緒  論

            馮  奎  鄭明媚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2011年底,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達到51.27%。自是年起,中國開始實施“十二五”規劃,“十二五”規劃對未來城鎮化的空間形態、發展重點等內容進行了明確的闡釋。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及發展規劃,構成了“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課題的時代背景。

            城鎮化率達到50%,預示著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般而言,城市化率達到30%之后,城鎮化快速發展,大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吸引鄉村、小城鎮、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城鎮化率漸趨50%之際,城市人口已經達到并超出鄉村人口,這時候大城市的集聚效應仍然存在,但受到城市治理水平的限制等因素影響,大城市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將出現下降。大城市中心區用地緊張、資源有限、環境惡化等原因逼使一部分人口與產業向外遷移。大城市周邊那些環境舒適、交通便捷的中小城市、小城鎮最先獲得大城市的輻射帶動影響,開始進入較快發展階段。20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城市化都先后呈現出上述特征。

            中國屬于城鎮化后發國家。20世紀后十年以至21世紀頭十年,正是城鎮化快速發展、大城市獲得長足發展的階段。城鎮化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后,大城市在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中小城市也進入較快發展時期。東部沿海的廣東、浙江等省,城鎮化率都超過60%。這些地方,傳統上的“專業鎮”、各類“塊狀經濟”強鎮就非常發達,率先進入了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新階段。京津冀地區的核心大城市如北京,憑借各種行政資源和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城市人口激增,遇到了嚴重的“大城市病”。而北京周邊的一批中小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相對較好,在產業發展選擇與條件下與北京有一定互補作用,成為環北京都市圈發展的優先區域。中西部一些大城市周邊,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的人口等資源一邊繼續向大城市集聚、集中,另一方面大城市的資金、技術、產業、人才等也逐步向中小城市、小城鎮轉移,呈現出城市化與逆城市化并存的局面。在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以往那種單一的大城市發展路徑,正在被一種新的路徑所取代。這種新的路徑呈現出的基本特征就是,以都市圈的近圓型城市化區域為空間載體,以大城市為核心,以中小城市為支撐,城鎮化發展出現了多點、多中心的格局。

            中國自2011年起,開始實施“十二五”規劃?!笆濉币巹澲忻鞔_提出,中國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要以城市群為基本空間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結合我們國家城市空間結構特征來看,未來以城市群為基本空間形態的城鎮化,主要必須依靠都市圈的優化發展。這是因為中國城鎮的空間形態實際上是行政化體系的空間映射。既往的行政化力量與資源的配置使得這類高等級的城市率先成為大都市。在未來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一個方面是確保大都市充滿活力,另一個方面是推動城鎮化的政策重點下移,充分發揮行政與市場機制兩種力量,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迅速發展。因此研究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實際上就是以“十二五”城鎮化規劃為背景,探索中國城市群的成長演進之路,研究中國城鎮化空間形態的優化發展之路。

            國內外學術界對于都市圈與中小城市分別展開研究,由來已久。但是從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相結合的角度,以案例形式全面研究國內外主要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歷程、機制、特征,成果還不多。本書認為,針對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的研究值得深入下去,尤其是進行多案例比較研究。

            首先,從理論層面而言,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是城鎮化中后期階段全球普遍的城鎮化現象,對其內部規律進行揭示有利于豐富城鎮化研究。20世紀開始,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發展,大城市由于自然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等優勢,集聚著眾多的人口,對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口膨脹加上缺乏有效的規劃,大城市中普遍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現象。這又反過來促使市區居民不斷向郊區遷移,城市化逐漸向郊區城市化發展,產生了“逆城市化”。此后大城市的邊界不斷擴展,與周邊中小城市之間的聯系逐漸加強,催生著都市圈的形成與發展。都市圈是新型的城市組織形態,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聯合發展,產生集聚效應,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合理配置。都市圈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世界發達國家都市圈的發展證明,都市圈作為高級的空間組織形態,逐漸成為區域的經濟中心,逐漸成為各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其次,從應用層面而言,研究世界上發達國家都市圈的成長經歷,有利于中國合理借鑒其經驗教訓,推動中國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中國已經出現大型都市圈,它們的出現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區域經濟中合理的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對資源分配和有效利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盡管都市圈與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在形態上已顯現出連綿成片、跨界發展等特征,但由于受限于中國二元化的城鄉結構,制度性障礙難以突破,都市圈內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并不協調。都市圈中的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如何確定,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該如何協調等,一系列涉及二者關系和定位的問題都十分突出。由于對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內部規律缺乏洞察,宏觀決策寬嚴無據,出現了對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放任自流的傾向?!八街?,可以攻玉”,通過研究發達國家的都市圈,尤其剖析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進程、歷史背景、內在機制,有利于我們出臺區域、城鎮化以及中小城市的發展促進政策。第三,從方法層面而言,多案例對比研究是城鎮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書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探索。世界發達國家的都市圈發展的道路都不相同,它們的發展既遵循共性的規律,但在個性特色方面更是千姿百態。

            倫敦作為昔日大英國帝國的中樞,自18世紀起就在國際舞臺上璀璨耀眼,今日依舊是重要的國際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巴黎作為成長于塞納河上的藝術文化之都,長時間扮演者歐洲大陸中心的角色,在世界城市設計上有著重要地位;紐約則是年輕而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的象征,其短時間內的迅猛發展,讓世界為之側目,是美國百年間城市化、郊區化最好的縮影;東京從小漁村到今日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科技中心,反映出了日本從明治維新起學習西方、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道路;而悉尼在南半球獨樹一幟,憑借海港優勢擁有著自身獨特的發展模式;首爾在二戰后的崛起,是亞洲國家在政府導向、資本密集模式下集中資源發展的成功路徑。上述城市從世界范圍來看,均在經濟、文化、政治、科技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人類城市發展史上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經典案例。所以,倫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悉尼都市圈、首爾都市圈將是本書研究的重點。

            中國是大國,大國城鎮化發展都必須立足自身,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鎮化之路。中國的數十個主要都市圈,按其面積、人口而言,與世界上主要都市圈不相上下;其產業與影響力也將超過許多國家,在世界上占據一定位置。其中,珠三角都市圈的市場經濟機制發育較好,中小城市星羅棋布,專業鎮實力雄厚;長三角“大上?!饼堫^帶動作用明顯,中小城市培育的體制機制改革帶動面廣、操作性強;京津冀地區,重視發揮首都圈功能,中小城市發展借力大北京、獲得大發展;成渝、貴陽都市圈立足于已有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優勢,或在人口城鎮化,或在新型產業化發展,或在城市空間結構優化上,也都各顯身手,積累了一定經驗。

            總而言之,我們在對中外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研究中,力戒“臉譜化”的傾向。從研究方法上,我們盡力客觀面對每個都市圈及其范圍內的中小城市,對中外都市圈與中小城市進行詳細的歷史考察、細致的個性描繪與獨特的戰略分析,目的在于全面認識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要義,把握一般規律,立足自身特色,尋求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的差異化戰略。

            二、相關概念及其內涵

            本文的國際案例部分重點研究目前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世界城市都市圈,比如倫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紐約都市圈等;國內案例部分重點研究初步具有全球影響力或已具有區域影響力的中國的都市圈。研究的核心內容是都市圈的特征、都市圈核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的關系等方面。相關概念包括世界城市、都市圈、中小城市等。

            1.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最早由格迪斯提出,在《進化的城市》一書中,他將在世界經濟貿易中有重要地位的城市稱為“世界城市”。

            對于世界城市的研究,在學術界而言,起源于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他們關注于跨國公司在國際勞動市場的分布,以探尋哪些城市是“命令的中心”。并且,他們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兩個標準:一是城市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如是否包含眾多跨國公司的總部,是否為世界市場提供重要的商品;二是城市所具有的資本影響力,比如其資本的作用是全球性的還是僅僅作為國內與國際體系的聯結。

            美國社會學家薩森從生產性服務業的角度提出了“全球城市”。他指出,在當前世界經濟的浪潮下,全球城市應當是那些在全球的資本體系中利用自己的獨特經濟優勢,創造出自己獨特地位的城市——先進服務的生產和消費中心。

            英國學者泰勒從網絡和節點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世界城市網絡的概念。他通過對大型跨國性服務公司之間的聯系分析,提出了多個具有一定全球性或區域性服務功能的城市,定義為“世界城市”。其領導的“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每隔幾年便會出版《世界城市手冊》,其中主要城市有倫敦、紐約、上海、巴黎、悉尼、東京、香港、首爾等。

            “全球城市”在概念上與“世界城市”的區別多體現在全球化進程下,在世界經濟、貿易不同的地位與功能上,而在其從無到有、從點到面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則更多地體現出共性的一面。所以結合兩者的特點和共性,本書所研究的世界城市是指處在世界經濟和貿易網重要節點上、在全球化的分工中占據重要地位,擁有得天獨厚地理位置,并在政治、文化、科技、服務業上發揮獨特影響力的城市。

            2.都市圈

            英國學者霍華德于1902年發表了《明天的田園城市》一書,首先提出了“田園城市”模式,該模式開創了從城市群體角度研究城市的先河。其主張“把動態平衡和有機平衡這種重要的生物標準引用到城市中來,建立了城市內部各種各樣的功能平衡”,同時建立了“城市一鄉村”的城市架構。格迪斯在《Cities in Evolution》一書中提到了“Conurbation”的概念,用來表示數個城市、大的城鎮和地區經過人口增長和地理擴張后,形成的連續的、工業化的發達區域。他著重注意了當時先進的電力科技、摩托化的交通方式所帶來的擴展并集合城市的能力,列舉了紐約一波士頓地區、大東京地區和印度首都新德里地區作為例子。

            伊里爾·沙里寧提出“有機疏散”理論,指出城市的發展不能全集中在舊城中心區,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發展的遠離中心的地域上去,其中衛星城就是治理大城市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此“有機理論”反映了各國城市不斷加速的郊區化和新城建設,為城市群的理論奠定基礎。

            20世紀5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根據美國東北部的都市區域提出了“一連串的都市區”以及“城市群”的概念,也可翻譯為“以特大城市為中心的人口稠密區”。作者提及,“這些一連串的都市區都是因為集聚效應在短期形成,而每一個都市區都環繞著一個強有力的城市核心發展”。在討論城市群的發展機理時,戈特曼首先談到,推動大城市連綿區形成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多核的結構;二是分布在東海岸的城市在經濟中體現出的區位的樞紐效應。至于城市群的功能,戈特曼在文中只談到了其作為主要的港口、商業金融中心和制造業中心的作用。

            戈特曼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去中心化的國度,城市群仍然是最重要的中心。如紐約,“其他任何地區都不會像紐約那樣,擁有一系列從事金融和社會活動的街道,如華爾街、第五大道等”。此外,在談及城市群的影響時,戈特曼發現,城市群發揮了其重要的“文化導向作用”。

            針對城市群中處于周邊的區域,戈特曼敏銳地發現,大城市發展的趨勢是大量人口遷離市區,住到80多公里外的偏遠郊區,但仍回市中心工作。昔日城市擁有的明確界限被打破,土地中出現了大量的混合使用,使其看起來又像農村又像城市。這種趨勢甚至讓美國人口普查局引入城市化的術語來對城市群的城市和農村地區加以區分。

            按照戈特曼隨后的文章,世界上有六大城市達到城市群的規模,這六個大城市群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城市群——從波士頓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到華盛頓;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從芝加哥向東經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從東京、橫濱,經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戶;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從阿姆斯特丹到魯爾以及法國北部工業聚集體;以英國倫敦為核心的英格蘭都市圈——以倫敦一利物浦為軸線,包括大倫敦地區、伯明翰、謝菲爾德、利物浦、曼徹斯特等大城市,以及眾多中小城市;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由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京、上海等城市組成的。

            以上的觀點,都是針對西方工業國家的城市化、城市群發展理論或實證的研究結果。1950年,日本政界與學術界圍繞當時東京及其周邊衛星城的發展,正式提出了“都市圈”、“大都市圈”的概念。按照日本行政管理廳的定義,都市圈是以一日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務的地域范圍,中心城市人口規模須在10萬人以上。1960年,日本政府又進一步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制定了《大都市圈建設基本規劃》,并對都市圈范圍作了界定,指出“大都市圈是由一個擁有50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是由幾個50萬人口以上相鄰城市和若干鄰接市鎮所組成的區域”。

            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始對城市群與大都市圈進行研究。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周起業、劉再興等教授在《區域經濟學》中提到大城市經濟圈的概念。1990年,復旦大學高汝熹等在《論中國的圈域經濟》中對大都市圈進行了定義,并界定了相關大都市圈。他認為,“大都市經濟圈是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通過經濟輻射和經濟吸引,帶動周邊城市和農村,以形成統一的生產和流通經濟網絡”。此外,宋迎昌、陳秀山等專家學者也都對大都市圈的概念進行討論并展開研究。

            回顧大都市圈的概念,可以發現,大都市圈概念的理論來源是城市群研究,其內涵與應用與各個國家的情況緊密結合。迄今,學術界對于都市圈的認識先后走過了田園城市(Garden City)、集合城市(City Cluster、Satellite City)、城市組群(Conurbation)、都市圈(Megalopolis)四個階段。學者們對都市圈的概念并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使用較為頻繁的相關詞匯主要有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帶、都市連綿區、城鎮群體等,并且在大都市區的標準方面,也是存在各種不同的標準和方案。

            在提取共同點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都市圈是指以一個或幾個中心城市為核心,擁有與核心城市形成一體化社會經濟聯系和合理產業分工的中小城市,通過成熟立體的交通系統與發達的通信系統達到整個區域范圍內的緊密聯系。其特點是:首先,從組成上來看,都市圈都是由一個具有重要功能的中心城市和與其有緊密聯系的緊鄰的中小城市所組成的;其次,從地理空間上來看,都市圈內以發達的交通廊道為基礎,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一日內的通勤圈;從相互聯系上來看,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都具有一體化傾向的發展趨勢,中心城市吸引著大量資源及勞動力,并且促進城市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分工協作,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從經濟上來看,都市圈內部形成了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能各自利用其自身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快速發展,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達到合理利用各類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的效果。

            3.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

            都市圈內擁有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城市,它們承擔著不同的功能。西方學者在研究都市圈范圍內不同城市類型時,提出過大城市一小城市、中心城市一邊緣城市、核心城市一依附型城市、樞紐型市一節點型城市一外圍型城市等等不同的概念。

            麥基在對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進行研究后還提出過“灰色地域”概念,用以表示這種都市圈內城市形態的多樣化。在他看來,都市區內除了有主要都市(Major Cities)、邊緣都市區域(Peri-urban)之外,還有所謂的城鄉融合區(Deskota)。該區域混合了密集型的農業和非農業活動,大多處在大城市之間的交通走廊上,主要由密集的農業人口組成,以從事水稻種植為主要農業活動。

            簡而言之,都市圈內的主要城市類型包括中心城市和外圍的中小城市。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市,是指在都市圈中的各項社會經濟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多種綜合功能,并且土地開發程度及密度高,主要作為金融、商貿、服務中心,在都市圈經濟活動、交通系統以樞紐形態呈現的大城市。中心城市具有極強的綜合競爭力,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對都市圈內周圍城市產生聚集效應,并帶來擴散的效應。

            都市圈中的中小城市是一種比農村或者鄉村高一層次的社會實體,具有一定的市政設施和服務設施;其工作人口并不是主要從事農業,而是工商業比較發達;通過都市圈的綜合交通網絡,如輕軌、城市高速道路與中心城市緊密聯系,具有大量通勤人口;能與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環境資源的共同利用,是溝通城鄉區域經濟的橋梁與紐帶。

            值得強調的是,在國內外城鎮體系中,中小城市與中小城鎮并不同。本書在研究過程中,并沒有對中小城市與中小城鎮進行實質性的區分。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簡化研究的概念;二是為了避免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歧義。例如,中國的建制小城鎮中,鎮區人口超過5萬人的已有近740多個,按多數發達國家的標準,它們都應該被列為小城市范疇。而歐美有的小城市,由于各種原因還保留著“town”的名稱。所以本書著重研究的概念是都市圈以及都市圈范圍內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關系,中小城鎮被等同于中小城市看待。

            三、研究方法與寫作框架

            都市圈發展經歷過最初的小漁村和小城鎮、中心城市發展、中心城市壯大產生集聚效應、中心城市周邊中小城市崛起、都市圈內經濟產業分工等階段。世界城市都市圈和中國主要的都市圈大多走過了近百年乃至千年的歷史時期。對世界城市都市圈和中國都市圈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對各歷史時期的背景及基礎資料細致的研究之上,借助唯物辯證法、比較研究法,對經濟趨勢變化、社會環境轉變、理論思想影響、規劃設計作用等關鍵事件進行梳理,找出都市圈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的脈絡,對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總結,從而總結出都市圈發展的規律。

            由于都市圈發展歷史周期長、資料與研究眾多,因此需要在時間的縱向軸和各都市圈進行比較的橫向軸上來分析。具體來說,在縱向上以時間與各個階段的重要歷史背景為軸,歸納與剖析各個都市圈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的發展軌跡特點、作用關系、產業狀況以及面臨的規劃思想與政策措施。在橫向上,以都市圈范圍內各有關城市的地理狀況、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討論。

            對每一都市圈進行研究,一般又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該都市圈目前的發展狀況進行描述;第二,按時間對都市圈內部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進程予以梳理,對其中的發展規律進行總結概括;第三,著重研究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中相互之間產生的作用關系,并分析二者的互動機制;第四,對曾經給都市圈發展帶來顯著影響的相關規劃、法規、政策進行剖析,總結各項宏觀和微觀政策方案起到的效果;最后對都市圈中典型的中小城市進行案例分析,以見微知著。當然,根據不同都市圈的特征,以上諸多方面的詳略取舍并不完全相同。

            在具體寫作順序上,緒論梳理了研究背景與意義,以及相關的理論研究狀態。第一至第六章是國際案例篇,分別論述倫敦、巴黎、紐約、東京、首爾、悉尼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歷程、經驗與存在的問題。第七章至十一章是國內案例篇,分別論述珠三角、以浙江為代表的長三角、成都、黔中、京津冀區域范圍內的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歷程、經驗與問題。


             

            參考文獻

            [1] Ceddes. Cities in Evolution. Williams&Norgate,london,2005.

            [2]Friedmann,J.and Wolff,G.“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vol (3),309 ~444.

            [3]P J.Taylor.  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Geographical Analysis,2001: 33,181 ~194.

            [4]E,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5.

            [5] Eliel Saarinen. 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 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43.

            [6]Cottmann,J.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m Seaboard. Economic Ceography,1957:Vol. 33.

            [7] Cottmann,J.Megalopolis System around the World. Ekistics,1976.

            [8]宋迎昌.都市圈從實踐到理論的思考.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9]周起業、劉同興等.區域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10]陳秀山,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務館,2005

            [11]T.G.Mcgee.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N.Cinsburg ed. 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12]馮壇,城市化區域發展中的核心城市研究.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13]王戰和,許玲,大城市周邊地區小城鎮發展研究.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5 (2)


            目  錄

             

            第一章  倫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9

            第一節  倫敦都市圈概況... 9

            第二節  倫敦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發展過程與規律... 11

            第三節  倫敦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相互關系與互動機制... 15

            第四節倫敦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 27

            第五節  倫敦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新城米爾頓·凱恩斯.. 30

            第六節  小結... 33


            第二章  巴黎國際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36

            第一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概況... 36

            第二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40

            第三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相互關系及互動機制... 43

            第四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 47

            第五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馬恩拉瓦萊新城.. 49

            第六節  小結... 53


            第三章  紐約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59

            第一節  紐約都市圈概況... 59

            第二節  紐約都市圈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63

            第三節  紐約都市圈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相互關系及其互動機制.. 65

            第四節  紐約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研究... 74

            第五節  紐約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紐瓦克.. 77

            第六節  小結... 80


            第四章  東京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85

            第一節  東京大都市圈概況.. 85

            第二節  東京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發展過程... 88

            第三節  東京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及其中小城市相互關系及互動機制... 92

            第四節  東京大都市圈的規劃及法規與全國綜合開發規劃相輔相成... 103

            第五節  東京大都市圈中小城市發展案例分析——從橫濱到新橫濱... 106

            第六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首爾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116

            第一節  首爾都市圈概況... 116

            第二節  首爾都市圈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關系及互動機制... 120

            第三節  首爾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研究... 128

            第四節  首爾都市圈城市擴張——五城鎮發展案例分析.. 129

            第五節  小結... 133


            第六章  悉尼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135

            第一節  悉尼都市圈概況... 135

            第二節  悉尼都市圈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138

            第三節  悉尼都市圈中心城市及其中小城市的相互關系和互動機制... 141

            第四節  悉尼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研究... 150

            第五節  悉尼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北萊德.. 152

            第六節  小結... 156


            第七章  珠三角都市圈和專業鎮發展模式研究... 161

            第一節  珠三角都市圈的發展概況與過程.. 161

            第二節  珠三角專業鎮的發展概況與過程.. 165

            第三節  珠三角專業鎮的轉型與升級.. 177

            第四節  珠三角專業鎮發展的戰略方向... 183


            第八章  長三角都市圈與浙江小城市培育研究... 190

            第一節  長三角都市圈和核心城市上海的發展關系.. 190

            第二節  浙江培育小城市的背景與原因... 195

            第三節  浙江培育27個小城市的主要做法... 205

            第四節  浙江培育27個小城市的基本經驗... 211


            第九章  黔中城市群與中小城市發展.. 217

            第一節  貴州城鎮化發展歷程與現狀.. 217

            第二節  黔中城市群對貴州城鎮化的作用.. 227

            第三節  黔中城市群與貴州中小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 238

            第四節  優化貴州城市化格局的戰略建議.. 240


            第十章  成都都市圈與都江堰市發展戰略.. 248

            第一節  四川與成都市都市圈發展... 248

            第二節  成都都市圈發展基礎與意義.. 260

            第三節  成都市都市國外圈層中小城市發展... 266

            第四節  都江堰城市發展戰略... 277


            第十一章  首都都市圈與崇禮縣發展戰略.. 286

            第一節  首都都市圈的區域辨析.. 286

            第二節  京津與環首都經濟圈的發展.. 294

            第三節  環首都經濟圈背景下崇禮縣的發展... 314

            第四節  崇禮縣城市發展戰略... 320


            后  記    329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15343號-3 |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9690號

            1. <tbody id="50xrf"></tbody>

                  1. <button id="50xrf"><object id="50xrf"></object></button>
                  2. 亚洲美女少妇直接内射